编者按:陈善东同学是我院21级建筑设计专业学生,2024年7月起在北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李兴钢院士工作室实习,根据学校实习要求,实习生每周要提交实习周报。陈善东同学的实习周报较详细地记录了他在实习期间的实习内容与心得。经其本人同意,我们在去除部分商业敏感信息后,将陈善东同学的实习周报刊登,供同学们学习。
2024年9月14日
实习内容:
一、在浙江某外国语学院项目中,我积极参与并协助完成了报规汇报的相关工作。具体负责了效果图的渲染与分析图的制作,通过精细化的图像处理技术,确保了设计方案的视觉效果和细节分析得到准确、清晰的呈现。这一过程中,我不断与团队成员沟通协作,确保汇报材料能够充分满足项目需求,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在某附属实验中学校园改造提升工程中,我协助团队利用先进的D5渲染器进行效果图渲染。通过对渲染参数的精细调整,我成功地将改造后的校园景象以逼真、生动的效果图形式展现出来,为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提供了直观、有力的视觉参考。
三、实习心得:
本周初,我的实习任务是对浙江某外国语学院的规划汇报文件进行分析图与效果图的绘制。然而,到了星期三,我被临时调派至另一个项目组——某附属实验中学校园改造提升工程,协助使用D5渲染器进行效果图的渲染工作。
该项目的甲方,即校长,需要向区长进行改造汇报,这一突如其来的汇报任务给我们设计方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起初,我感到我们似乎在这些汇报上花费了过多时间,每次汇报至少需要准备十几张效果图和数张分析图,而甲方在汇报时往往只是匆匆浏览,很少提出具体意见或问题。要知道,每张效果图往往需要半天甚至更长时间来调整角度和光线,这让我感到劳动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然,也不能排除甲方专业水平有限的可能性,他们更关注“省钱”、“效果显著”和“收益高”,而对于建筑设计的深入思考则相对较少,常常给人一种忙碌却缺乏明确方向的感觉。就连每周五对李兴钢大师汇报的内容,他们也表现得相当挑剔。粗略估算,自我实习以来,至少有大部分时间都在处理汇报相关的事务。如果我是设计工作室的负责人,我会考虑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汇报或避免频繁短时间的汇报。
不过,后来我也意识到,汇报其实是一种督促员工按时按量完成任务的有效方式,而且在完善汇报内容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原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比如建筑外立面的选材与配色在渲染效果下是否合适,建筑的间距与日照是否满足要求等。正是这些不断的汇报,使得项目得以不断完善每个细节,深入考虑落地的可行性。建筑设计项目具有长期性,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如果没有定期的汇报展示成果,项目可能会一拖再拖,最终落地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在工作室实习的这两个月里,我接触到了不同类型的甲方。有的特别认真、紧跟进度,特别是国外的项目,如新加坡和印度的甲方,他们经常带着翻译员,每周一进行长达两个小时的线上会议,进行阶段性成果汇报。由于时差限制,会议只能在较早的时间进行,给相关小组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更有甚者,有的甲方还会亲自来到工作室,进入会议室现场听取汇报。而有的甲方则显得不慌不忙,隔半个月或一个月才询问一次进度。我逐渐明白,汇报需要“适可而止”,这并不是说汇报本身不好,而是可能我们工作室的汇报过于频繁。
汇报过程图1
汇报过程图2
汇报过程图3
关注微信号
©版权所有:云博(中国)
广州校区:广州市广从九路1038号滨海校区:茂名市高地智慧城慧城三街8号
粤ICP备20000181号-1 网站技术支持:品牌运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