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投身“百千万工程”建设热潮,在云博(中国)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关心下,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2024年广东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
2024年7月7日至13日,文“绿”成荫实践团赴惠州龙门县永汉镇开展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站: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7月7日,文“绿”成荫实践团前往永汉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与镇政府团委兼职副书记王浩荣开展会议,围绕低冚村历史文化资源未能充分挖掘与保护进行了讨论,并探讨了现如今低冚村所拥有的文化资源,以及初步了解低冚村的红色遗迹和生态地域环境。
下午,在永汉镇政府的安排下,实践团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二楼展厅进行系统查阅龙门县志中关于低冚村几百年前的人文历史和革命历史,致力于发掘低冚的人文历史和独有特色。
第二站:永汉镇政府
7月8日,实践团来到永汉镇人民政府进行宣传视频的制作和文创样品的创作。实践团结合低冚特色民宿建筑、红色遗迹、线上搜寻低冚村独有特点设计定向越野地图和具有低冚特色的印章,用于定向越野游戏中的体验式打卡活动。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低冚村的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实践团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通过实地调研拍摄了大量照片和视频素材并运用专业软件进行剪辑和处理,视频在小红书、抖音、快手等官方平台上发布推广,旨在助推当地特色景点进行“引流”,吸引更多外地的年轻游客。
7月9日,实践团采购特色饮品——竹芯乌梅陈皮茶的煮制材料,同时,药学专业的成员走访调研了永汉镇本地的特有竹子种类和食用价值,并采访了当地居民关于竹子的种类和销售方式。
下午,实践团成员参观了永汉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展览,深入了解了聚和堂十八姓的由来和低冚村的人文历史。
第三站:低冚红色村
7月10日,在指导老师和镇政府团委兼职副书记的带领下,实践团与低冚村书记进行了开会,在讨论过程中,实践团发现低冚村的红色历史文化种类多、分布广,但存在利用效率低、宣传影响力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指导老师提出了“红+绿”的旅游发展模式—将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相结合,打造一条年轻化、潮流化的旅游路线,他们与当地村书记进行了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了如何通过旅游路线规划,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低冚村进而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结束了会议之后,镇政府团委兼职副书记王浩荣带领实践团成员们参观了聚和堂。
来到聚和堂前,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红色五角星”形状的大门就是胜利之门。走入胜利之门,三排18棵木棉花树扎根在聚和堂门前,种有18棵木棉花树代表着十八个姓氏,寓意着十八姓兄弟的团结与义气,十八个姓的字刻在树下的石碑,代表着十八姓氏的英雄们永垂不朽。其中聚和堂内的功臣之路沿途设置了7座革命战士人物雕塑,通过革命战士雕塑展现出舍生忘死的抗争精神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另外,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了“东三支”展览馆前。往事的峥嵘岁月在东江第三支队展览馆中以文字、图片、珍贵实物等形式向人们诉说着。实践团成员在展览馆中的村史纪念馆中了解了低冚村的革命历史,其中聚和堂的核心要义是“聚”字和“和”字。“聚”是凝心聚力,积聚能量、汇聚力量、聚沙成塔;“和”是以和为贵,和睦相处、和衷共济、以大局利益为重。这是当时他们团结革命,共同进退的精神核心,也是无惧生命,保家卫国的红色精神传承。实践团成员参观和了解当地革命历史之后,被革命英雄们的英勇事迹和献身精神所震撼。
第四站:永汉农贸市场
7月11日,随着繁闹的赶集日到来,指导老师和实践团一同走访了永汉农贸市场和当地的街边围屋建筑历史。实践团进店探访了当地特色美食,以及深入走访调研了位于闹市中的客家旧围屋和鹤村旧围屋。同时,实践团成员采访了旧围屋居民老人,了解了关于当地旧围屋建筑的古今历史信息和围屋建筑风格。
沿着主要道路直行,矗立在河上的永汉石桥在眼前呈现。石桥上刻有的碑文记载的历史,是当地人民精神的传承与延续。实践团得以发现与挖掘当地独有文化特色,为后续更好发展永汉低冚作出了重要铺垫。
青春热血铸就文化新篇章,“红”“绿”耦合焕发乡村新活力。汗水与热血撒满乡村振兴路,青年壮志当直上凌云巅。实践团成员不惧热浪,以实际行动丈量责任,践行初心。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他们勇敢无畏,砥砺前行,推动乡村振兴。让实践之花在金黄大地和希望的田野上盛开。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撰文:文“绿”成荫实践团 林韵诗 王鸿沤 伍敏铷
摄影:文“绿”成荫实践团 刘卓华 曾海涛 谭晓彤
关注微信号
©版权所有:云博(中国)
广州校区:广州市广从九路1038号滨海校区:茂名市高地智慧城慧城三街8号
粤ICP备20000181号-1 网站技术支持:品牌运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