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零门槛,无抵押;免担保,放款快。”“放心贷、零利息、随意花”……一句句美好的广告词充斥着大学校园,一些大学生本想贷款“圆梦”,却陷入无尽的噩梦,说好的“零压力”变成压力重重、不堪重负。
近年来,随着网络借贷平台迅速兴起,大学生信贷乱象频出,引起各方重视。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避免陷入非法网贷陷阱,网贷行业应如何规范,都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1 、校园网贷“深似海”
南宁一所学院的学生小谭,去年底通过北京一家网贷平台借贷5000元,不料半年过后竟要还款1万余元,现在家里天天都接到借贷公司的催款电话,并以“砍手砍脚”“上门泼硫酸”等恶言相威胁。“他们每天都打10多个电话来催款,让人不胜其烦。”小谭悔不当初地说,根本没预料到网上借贷会闹到这个地步。
这是当前校园网贷乱象丛生的一个缩影。记者在广西部分高校走访时发现,有过网络借贷经历的大学生不在少数,而因无法按时还款招来各种麻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新闻媒体上,关于校园网贷引发的各类事件也不时出现,有的学生贷款数额较大无法还清,有的被限制人身自由,有的被威胁拍裸照,有的甚至跳楼自杀……校园网贷,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大学生的生活。
“校园网贷就像罂粟,看起来很美,一旦上瘾,想要戒掉,好难。”柳州某高校学生小黄坦言自己是校园网贷的“受害者”,10多万元的贷款让他债台高筑,惶惶不可终日。“当初没钱花了,又不敢问家里要,后来了解到校园网贷手续简、得钱快,还可分期还,想着每个月还一点,应该还得起,就选择了这个途径。”
但现实完全不是小黄所想的那样。“钱花光了,利息一天天滚起来。每天不停跳动的数字,牵动着我日益紧张的神经!”万般无奈的小黄只好选择“拆东墙补西墙”,“一个平台填补另一个平台,还会有下一个平台等着,最终接二连三地向21个校园网贷平台借款,欠下了10多万的债,而且还利滚利,简直就是无底洞。”
2 、花样百出真诱人
2009年,国家银监会下发通知,不准银行对大学生发放透支额在1000元以上的信用卡,以防止大学生在求学期间背上沉重债务。此后,传统银行信用卡很难进入大学生金融借贷市场。
而就在信用卡退出校园后,民间互联网金融开始抢占这块“蛋糕”。“无需担保、无需抵押、当日放款”类似的信息充斥着网络,有借贷公司通过发传单等方式,向在校大学生提供贷款,少则几百元,多则数千元,甚至两三万元。
大学校园有市场,是因为那里有需求。在校大学生没有经济能力,而所处的环境又容易滋生盲目攀比心理,加上消费观尚未成熟,很容易被网络信贷吸引。据广西高校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申请网络信贷的原因中,微创业占52%,培训占16%,应急周转占13%,消费购物占9%,就业以及旅行各占5%。
“这仅是学生提交的贷款理由,而事实上,据我们了解,大学生贷款多用于日常消费。”南宁市一家网贷公司负责人如是说。在广西部分高校中,不少大学生已形成“先消费,再还贷”的超前消费观,网贷公司迎合学生而设的“分期乐”“爱学贷”“趣分期”等花样别出的项目,颇受大学生欢迎。
“校园网贷的存在挺好的,它既满足了学生的消费需求也发展了一个行业。作为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想要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却又苦于手头紧时,可以向网贷公司借款。”广西高校传媒联盟主席陈廷雄的观点,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
“校园网贷不用担保又不需要抵押,像我们这种没房没车的都可以很简单地下款。”广西科技大学电声队队长陈志桂说,分期付款能减轻压力,只要控制好度,利用这些平台就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丰富一点。
但所谓的“零利息、零压力”真的如此吗?某大型网贷平台南宁高校经理小丽坦言,无论是提现还是购买物品,每个月固定时间都要偿还相应的本金和利息,真正免息贷款是很少的,一般在促销活动中有所谓的免息贷款,但有诸多限制条款,稍不注意,就会违约,“毕竟,网贷公司主要靠放贷生存,天上不会掉馅饼。”
3 、理智消费当自律
目前,校园网贷还是新生事物,在法律上的空白以及相关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也尚未明确监管主体,使得校园网贷行走在“灰色地带”,以致风险与隐忧并存。此时,大学生自身的自警、自省、自律变得尤为重要。
关注微信号
©版权所有:云博(中国)
广州校区:广州市广从九路1038号滨海校区:茂名市高地智慧城慧城三街8号
粤ICP备20000181号-1 网站技术支持:网络信息中心 | 新媒体内容审核:品牌运营中心